為什么微信廣點通一上線就被看輕?
千呼萬喚,微信在萬人矚目之中,終于在五月份推出了微信廣點通,憑借前期的PR積累,一上線就贏得若干流量需求方的親睞,眾多微商終于吐了一口 長氣,積蓄這么久,終于迎來收割的春天了,可還沒上線幾天發(fā)現問題嚴重了,由于微信廣點通的流量提供方數量并不多,后臺提供給流量需求方的投放選項,僅僅 只是預算一個列表,連地理定位、人群選擇都沒有,于是商家不得不眼睜睜的進行廣泛投放,導致了流量需求方全部都踩在同一陣地進行互相競爭,單次點擊價格由 最開始的五毛錢直接飆升到一塊多。
微信號稱上百萬的微信公眾賬號,但真正有實力的微信公眾賬號并不 多,垃圾號,公司號占據多數,也就是說眾多的流量需求商要在為數不多的公眾賬號里進行血拼;Wemedia號稱覆蓋千萬的微信人群,那我們按照 Wemedia的覆蓋人群情況來算,目前有實力的微信公眾賬號都接入了Wemedia,也就是說目前微信廣點通能夠覆蓋到的人群也差不多千把萬。
從這個覆蓋人群來看,其實還是挺可觀的,但這只是對于大眾產品而已是這樣,如果是對小眾產品,或對某些特殊人群才奏效的產品而言,這就是一種負擔了。
流量還是那個流量,著陸頁還是那個著陸頁,品牌還是那個品牌,一夜之間單次點擊價格翻了倍,我個人判斷微信如若不控制流量的需求方,微信廣點通的那15個字廣告位即將變成紅海。
從轉化率來看,由于著陸頁界面小,本身移動端的轉化率就很差,而且還是借用微信圖文消息作為著陸頁,無論是在頁面的美工制作上,還是在內容的表達上,都受到了巨大的局限性,因而轉化率低是很正常的情況。
微信廣點通的流量需求方,正處在一個非常艱難的時刻,是繼續(xù)燒錢陪微信玩,還是抓緊收手把錢用在其他刀刃上,完全只能憑著自己的感覺去走,微信沒有給商家一顆定心丸。
假如微信廣點通真的是救命草
假 如微信廣點通真的是救命草,那一定是基于大流量和大數據的基礎之上;先來談大流量,其實千把萬流量說少也挺少的,這個流量的規(guī)模一定要再翻個十倍,達到億 萬級別,然后再根據流量提供方的內容屬性,去做歸類,比如流量提供方是提供女性內容的,那就歸類為女性,同樣廣點通也要開通相對應的投放選項。
但是這樣精準嗎?我想起了新浪門戶的智投廣告,也是按照頻道來進行投放,除非是像衛(wèi)生巾這樣的超級特定人群的產品,否則大多數的消費群體都會跨界,誰說一個看小說的屌絲,就一定不能是百萬豪車的用戶了?
所以真正的廣點通,一定是基于閱讀人群的歷史行為進行大數據分析,然后在做精準的廣告推送的,而不是基于流量提供平臺來做廣告投放,但國內目前的移動用戶分析技術遠遠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。
按 照目前的情況來看,自媒體的微信公眾號的信息缺乏監(jiān)管,導致泛濫信息越來越多,單個自媒體人的微信號打開率也越來越低,并且這些自媒體人完全是憑借著一股 信念在做,很少人有實際的收益,甚至連榮譽都沒有,不像搜狐新聞、虎嗅等自媒體平臺,至少還有一個作者圈,CEO還會出來和大家互動下,抱抱團,微信連基 本的都沒有提供。
很少有微信草根號能夠堅持下去,所以根據微信文章的打開量,再來進行廣告投放的模式比較危險,甚至是說走進了一條死胡同,除非騰訊真的肯花時間和精力去把自媒體這塊專注的去扶持起來;
但從騰訊這家公司的情況來看,連騰訊大家都做的沒有聲色,何況是一個放之四海的草根微信自媒體人?
廣點通可能是一根救命草,但是很輕也很薄,最后的贏家,是那些財大氣粗,敢于砸錢的品牌商家;
報紙/記者邀約

下拉詞優(yōu)化

視頻推廣

百科優(yōu)化

軟文代寫

海外媒體

單位社區(qū)發(fā)稿

新聞發(fā)布

達人種草
